“感染HPV就等于患癌?”“治疗只需要用药,检查可做可不做?” 在HPV诊疗场景中,这类疑问很常见。这些认知误区不仅会干扰患者的治疗心态,还可能导致诊疗不规范,影响最终效果。如今,多地医疗机构加强HPV治疗前的健康教育,通过拆解误区、传递科学知识,帮助患者提升治疗依从性,为规范诊疗打下基础。
误区一:“感染HPV就是患上癌症”,陷入过度恐慌
很多人拿到HPV阳性报告后,立刻联想到癌症,从而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,甚至不敢面对治疗。事实上,HPV病毒亚型众多,不同亚型的致病风险存在差异,只有部分高危亚型的持续感染才可能增加宫颈病变的风险,但这并不意味着感染后就一定会发展成癌症。从感染到出现病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,及时干预和规范管理能有效降低风险。患者应保持理性,避免被恐慌情绪左右,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评估。
误区二:“治疗只需用药,定期检查没必要”。忽视监测的重要性
有些患者认为,只要按照医嘱用药,HPV感染就能解决,后续的检查复查是多余的。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HPV治疗是一个需要动态监测的过程,用药效果、病毒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其他异常情况,都需要通过定期检查来掌握。即使症状有所缓解,也不能省略检查环节,因为定期检查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,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,避免病情隐匿进展。
误区三:“男性不会感染HPV,治疗时无需关注伴侣”,忽视交叉感染风险
不少人认为HPV感染是女性的事,男性不会被感染,因此在治疗期间不关注伴侣情况。实际上,男性也可能感染HPV,虽然部分男性感染后症状不明显,但仍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,导致伴侣反复感染,影响治疗效果。因此,治疗前医生会建议,若有固定伴侣,双方应共同关注健康状况,治疗期间采取防护措施,避免交叉感染。
通过治疗前的一对一咨询、发放科普手册、播放解读视频等多种形式,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正视HPV感染,理解规范诊疗的重要性。数据显示,接受系统健康教育的患者,治疗配合度明显提高,为有效控制病情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朱登吉主任总结道:“HPV治疗的关键在于科学认知和规范行动,治疗前的健康教育就是要帮助患者走出误区,主动参与到诊疗过程中,这样才能让每一步治疗更有意义,更好地守护健康。”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